成人免费黄色/在线播放国产区/韩日3p/免费看国产精品麻豆

翻譯資源百分百[www.593uc.com] : HomePage Translation Info

HomePage 首頁 :: Download 下載 :: Categories 分類 :: Index 索引 :: Changes 最近更新
首頁 -- 翻譯經驗 -- 翻譯經驗 -- 影視劇腳本的翻譯及審美特征

影視劇腳本的翻譯及審美特征

Date:2009-3-24


文學翻譯的共同特征是情感化和人物性格再造,而文學形態的多樣性又賦予了翻譯重建形式美的不同藝術品格。這三個方面便構成了文學翻譯藝術審美的主要內涵,同時也賦予了翻譯作為藝術的特殊品質。影視劇腳本的翻譯是文學翻譯的一種特殊形式,其典型特征不僅體現了媒介跨文化傳播的人文品質,而且反映了文學翻譯再創作的審美特征。本文以下從五個方面說明影視劇腳本的基本翻譯方法,并從審美的角度分析這些方法所表現出來的藝術品質。

  一、口語會話原則

  “信、達、雅”是傳統的翻譯準則,現在一般理解為“忠實、通順”。影視劇腳本的翻譯自然不能離開這一原則。但是如何實現“忠實、通順”則值得研究。僅從“通順”的要求來看就未免過于籠統。影視劇中人物對話的翻譯不是供讀者去慢慢閱讀品味的,而是要轉化為配音演員的聲音,使觀眾在觀賞的瞬間去理解接受。因此,僅僅達到文字上的“通順”、“通達”是不夠的,還必須使之貼近生活,使之易于上口,便于聽懂。這樣的譯文,經過配音,才能與人物表情(包括口型)相吻合,才能最終求得自然、逼真的藝術效果。

  試比較下列對話的兩種不同譯法(選自美國電視系列劇《亡命追兇》中“天命難違”一集):
 。ń鸩紶柕将F醫馬丁家求職)
  Kimble:I don't know much about animals.
  金布爾:①我對牲畜知道得并不多。
  ②我對獸醫可不大懂。
  Doc:You don't have to. Fo1ks around here believe l do. Been foo1ing them for
forty years……
  馬丁醫生:①你沒必要知道。周圍的鄉民們相信我知道。40年了我一直愚弄他們……
 、谶,不用你懂。鄉親們都以為我懂。我蒙了他們40年了……(在汽車上)
  Doc:Well,Simmon's beliefs forbid the use of medicines……。When his wife
took to bed,I had that hospital send a doctor to her.But Joshua held him off
with a shotgun.
  馬丁醫生:①呃,西蒙的信條禁止使用藥物,他妻子臥病在床時,我讓醫院給她派來了個醫生,可喬舒亞用槍把他拒之門外。
 、谶,喬舒亞這個人不信醫療這一套。他老婆病倒時,我請醫院派了個醫生來,他端著槍把醫生趕跑了。

  對照原文,上述兩種譯法均可謂“忠實、通順”。但是筆者認為第二種更與劇中人物、情境等相吻合,更具有生活氣息。這樣的譯文配音時更“帶勁兒”,聽起來更“有味兒”。這就是"口語化"的基本含義。

  請比較下列對話的兩種不同譯法(選自美國影片《居里夫人》中“居里論女人”一段):
  P: Well, there's a pupil of Professor Perot's who's going to be doing some
work here for a short time.
  皮埃爾:①呃…有個佩羅特教授的學生要…要到這里來進行一項短期的研究工作。
 、谶馈袀佩羅特教授的學生要…要到這里來做一項研究。是短期的。
  D: Yes, sir.
  戴 維:①是的,先生。
 、谑沁@樣。
  P: Uh - her name is - Marie - uh - uh - funny, I ought to remember it,
I was introduced to her twice. Uh - Sklodovska! Uh - she's a girl.
  皮埃爾:①呃…她的名字叫…瑪麗…呃呃…真滑稽,我應該記住,我被向她介紹了兩次。呃…  呃…斯可羅多夫斯卡!呃…她是個女孩子。
 、谶馈羞馈旣悺肋馈婀, 我應該記得,人家向我介紹了兩遍。呃… 呃…斯可羅多夫斯卡!呃…是個姑娘。
  D: Oh!
  戴 維:噢!
  P: Well, I didn't find out in time. Always the continual struggle against
woman, David. When we wish to give all our thoughts to some work which estranges
us from humanity, we always have to struggle against woman.
  皮埃爾:①我呃…沒有及時發現。總是要不斷地和女人做斗爭。當我們要集中全部精力從事某項跟人性分離的工作時,我們總是要跟女人做斗爭。
 、谖疫馈赖锰砹。我們總是要不斷地抵抗女人,因為我們要集中精力搞研究,這是遠離塵世的事業, 所以我們總是要跟女人做斗爭。
  D: Yes, sir. And woman scientists are particularly unattractive,
I find, sir.
  戴 維:①是的,先生。而且我發現女科學家尤其不迷人,先生。
 、谑堑,先生。再說,我發現女科學家沒有一個長的好看的。
  P: Woman loves life for the living of it. In the world of abstract research
she's a danger and a distraction. She's the natural enemy of science.
  皮埃爾:①女人愛生活就是為了生活。在抽象研究的世界里,她是一種危險——她使人分散注意。她是科學的自然的敵人。
 、谂说奶煨跃褪菒凵。在抽象研究的領域里,女人是干擾物,是危險品,女人是科學的天敵。
  D: There's no doubt of it, sir.
  戴 維:①毫無疑問,先生。
 、谕耆_,先生。
  P: Women and science are incompatible. Women of genius are rare. No true
scientist can have anything to do with women.
  皮埃爾:①女人和科學是互不相容的。女人中的天才是罕見的。真正的科學家不會跟女人有任何關系。
 、谂撕涂茖W水火不相容。女人很少有天才。真正的科學家跟女人沒什么緣份。

  仔細比較可以發現,上述第二種譯法比第一種念起來更順口、聽起來更入耳,因而更具有生活氣息。
  總之,對話語言是口語會話,因此翻譯的首要原則就是使譯文“好配”,使之念起來上口,聽起來順暢。所謂“通順”就表現為念得很“順”,聽得很像“話”,使人感覺劇中人物就像平常生活那樣真實。這正是影視劇腳本翻譯所追求的藝術境界。

  二、聲畫對位原則

  重建形式美是文學翻譯進行藝術再創作的重要表現。譯詩的原則就是再創詩的意境。劇本的翻譯要考慮到其中停頓、節奏及動作、人物性格,還要琢磨俏皮話、機智語、幽默、言外意、潛臺詞。最后還要考慮到戲是上演的,還要“上口”。[1] 正是這些要素賦予了劇本翻譯力求重建舞臺演劇形式美的品格。
  影視劇配音腳本的翻譯與戲劇腳本的翻譯很相似。劇本要拿去上演,譯制腳本供配音用,所以譯文都要求“上口”。但是兩者之間也有很大的差異。劇本譯好了,交給劇團,演員看了譯文,然后表演,對白依據譯文而行。譯制腳本則不然。原作的人物對話、表演已經存在,腳本是依據人物的實際話語譯出的,然后拿去讓配音演員給劇中人物“對口型”。這與劇本的翻譯——上演過程正好相反。
  影視譯制的結果至少能使觀眾聞其聲、見其人,知道哪句話出自誰的口,這是最起碼的要求。為此譯文必須盡可能與原話字數相當,長短一致。譯文過長過短都會給配音帶來困難,甚至影響破壞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情緒的表達。

  從翻譯方法來看,對于較為簡單的語句,求得譯語和原語長短一致并不太難。例如(選自美國電視系列劇《亡命天涯》中"目擊者"一集):
  Marcia:That's me. You're you.
  馬西婭:你是你,我是我。(對等)
  Kimble:Didn't he tell you?
  金布爾:①難道他沒有跟你說過嗎?(過長)
  ②他沒告訴你嗎?(相當)
  Marcia:Good as new.
  馬西婭:①和新的一樣好。(過長)
 、谙裥碌摹#▽Φ龋
  Marcia:What do you think you're doing?
  馬西婭:①你干什么?(過短)
 、谀愀墒裁?你想干什么? (相當)
  Kimble:1 want to thank you again.
  金布爾:①我想再一次向你表示感謝。(過長)
 、谠俅蜗蚰惚硎靖兄x。(對等)
  Dawes:Well,I figure he knows only two people here. You and me. Me,he's running from. You're nice run into. Have you seen him?
  道斯:我想他在這里只認識兩個人——我和你。我是他想躲的,你是他想見的?匆娝藛? (相當)

  對于較為復雜的段落,有時則需要重新斷句。例如:
  Marcia:Please! I'm sorry. No good-byes. I mean don't think of me as just
kind-if you ever think of me again. No…don't…don't say anything.
I'1l leave first. You wait a few minutes and then go.
  馬西婭:別謝了! 對不起。不說再見。如果你將來記得我,請你不要……只記得我很熱情。不必……多說了。我先走。過幾分鐘后,你再走。
  另外,可盡量選用發音口型相近的字,尤其是獨詞句及句首句尾的字。如:
  Oh-噢;Hey-嘿;Hello-你好。
  試比較下列對話兩種譯法的差異:
  Gaines……If charges are filed……
  蓋恩斯:①如果指控成立……
②萬一指控成立……
  Dawes: Not if,o1d friend. When.
  道斯:①不時如果,是到時候。
 、诓皇侨f一,是一萬。

  通過比較不難看出,把“if ”譯成“如果”或“萬一”沒有本質差別,但是“萬”和“when”口型相近,因此②比①顯然要高明一些。
  這樣看來,影視譯制有點像演雙簧,用劇中人物的口型裝配音演員的聲音,使所言所語如出其口。翻譯的任務是為配音提供藍本,所以譯文要在保證準確、生動、感人的前提下,力圖在長短、節奏、換氣、停頓乃至口型開合等諸方面求得與劇中人物說話時的表情、口吻相一致,最終使觀眾聞其聲,見其人,知道哪句話出自誰的口。
  嚴格地說,譯制一部片子像填一首詞,思想內容自然不能更改,每句每行的"平仄音韻"也有了嚴格的限定。假如譯者忽視“口型化”的規律,不管話語的“輕重緩急”,譯文任長任短,“意思對了就可以了”,那么,這樣的譯文,如果拿去配音,比如,短句譯得過長,配音只好加快節奏“趕”——結果平靜的心情變得焦急不安,沉穩的性格顯出浮躁輕率;反之,長句譯得過短,配音只能放慢速度“拖”——結果激動熱情變得呆滯冷漠,干練果斷成了優柔不決,如此等等。這表明劇本翻譯不是簡單的解碼、編碼,也不是根據基本意思進行自由發揮,而是一種切合原著的務使語感得體的再創造。

三、雅俗共賞原則

  從理論上講,“通俗”并不為眾家所共識。最早的翻譯理論講“信、達、雅”,要求“忠實、古雅”。后來才發展為“忠實、通順”,只要“順達、流暢”,不必拘泥于“古雅”。但“通順”絕不要求“通俗”,因為“通俗”是指大眾化,而達到“通順”并不意味著具有了大眾化的特點。可見,“通俗化”的原則是要求在“通順”的基礎上力求語言靠近大眾、清楚明白、雅俗共賞。
  “通俗”不等于“低俗”或“平淡”,F代漢語里大眾化的語言有著極其豐富的表現力,它能反映簡樸的思想,也能表達復雜的情感,關鍵在于能否使之生動活潑、準確自然。

  例如(《亡命追兇》中的片頭解說詞):
  Narrator:“The Fugitive.” A Q. M. production. Starring David Janssen as Doctor Richard Kimble,an innocent victim of blind justice. Falsely convicted for the murder of his wife. Reprieved by faith when a train reck freed him oh route to the death house…freed him to hide in lonely desperation…to change his identity…to toil at many jobs…freed him to search for a one-armed man he saw leave the scene of the crime…freed rim to run before the relentless pursuit of the police lieutenant obsessed with his capture.
  解說:《亡命追兇》——QM公司出品。主演:戴維·詹森。理查德·金布爾醫生,清白無辜,卻蒙冤受屈,被錯判為謀殺妻子的兇手。幸好,一起車禍使他在遣送途中死里逃生,從此,他隱姓埋名,東躲西藏,在孤獨和絕望中忍辱負重。他要找到那個逃離犯罪現場的獨臂人,同時還要躲避窮追不舍的探長為他布下的天羅地網。

  上面這段話,語言精練,結構嚴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如果譯文過于平白,顯得淡而無力;反之,如果譯得生澀古雅,恐怕普通聽眾難以聽得明白。所以要把握雅俗共賞的原則,力爭既清楚明了,又生動準確。
  廣義地講,“通俗化”不僅僅指語言表達的風格。由于文化差異、專業術語等因素的作用,有的地方翻譯并沒有“”作難",可觀眾聽了,恐怕還是不能馬上轉得過彎兒來。因此,為了便于觀眾理解,翻譯時對某些譯法可作適當的“”變通"。比如對某些數量單位,可以把英尺換算成米,英里換算成公里,等等。
  從以上分析可見,所謂“通俗化”的原則實際上是一個為觀眾服務、對觀眾負責的原則,就是要求翻譯在下筆時,設身處地,為普通觀眾想一下,想一想哪種譯法較容易理解,哪種表達至少不至于引起誤解,如此等等。這就是“通俗化”原則的道理所在。影視片的翻譯要遵循通俗化的原則,這是由大眾媒體的固有特性所決定的。一部思想性、藝術性很強的影片,譯得通俗明白,就能為普通百姓所理解、所接受,從而更好、更廣泛地起到教育人,特別是教育青少年的作用。如果譯得過“雅”,甚至艱深難懂,那就違背了它的初衷。
  要做到通俗明白,翻譯必須對原文語言現象,尤其是專業性問題充分理解,然后在表達上深入淺出,力爭既簡單明了,又不失嚴謹準確,樸實而不乏味,深刻卻不莫測,從而求得雅俗共賞的效果。
  影片《居里夫人》十分詳細地再現了居里夫婦發現并提煉鐳元素的研究過程,涉及許多專業性知識和名詞術語。為了便于觀眾看懂,原作的風格就是“通俗化”的典范。翻譯理應忠實并發揚這一風格,既保持科學嚴謹的態度,又考慮普通觀眾的接受能力,從而努力創作自己的藝術品格。

  試比較下列原文與譯文在表達上的特點:
  例1(貝克勒爾發現鈾瀝青礦石具有放射性。)
  Pierre:You mean then that there is something about that rock that gives off rays of its own-rays powerful enough to go through black paper and affect this photographic plate.
  皮埃爾:你是說這塊礦石有某種特性,能夠自己發光,而且光線很強,能夠穿透黑色的紙,并對底片產生作用。
  例2(瑪麗萌發深入研究放射性的念頭,)
  Marie:What are these rays that are given off, and why are they given off? It's an accepted principle in science that nothing can go on forever without running down,isn't it?
  瑪麗:這種光線是什么光線? 為什么會釋放出來? 沒有一種東西可以永遠不停地運動下去。這是一條科學公理,對嗎?
  Marie:I mean a clock will run down if it isn't wound--a fire will burn out if it isn't replenished--life will die if it isn't fed. And yet, in these rocks which have been in the middle of the earth for millions of years, and never seen the sun,rays are constantly being given off, all by themselves. What is this energy? Where does it come from?
  瑪麗:比如說鐘表不上發條就會停止,火不填加燃料會最后熄滅,人不吃飯就會死去。可是,那些鈾礦深埋在地底下幾百萬年,從來沒有見過陽光,竟然會不停地自己發出光來。這是什么能量? 是從哪兒產生的?
  例3(瑪麗和皮埃爾分析測量鈾和釷能量的結果。)
  Marie:When the uranium and thorium are in the pitchblende,the reading is eight, but individually they only total four. Why,then, do they give out twice as much when they're in the pitchblende as they do when they're tested separately? Where are those four missing points?
  瑪麗:當鈾和釷包含在鈾礦里的時候,讀數是八,而分別測量后加起來只有四,那么為什么存在于鈾礦中所產生的能量竟是單獨產生能量之和的兩倍? 這個差數在哪里?
  Marie:What if there exists a matter that is not inert, but alive- dynamic? Do we dare think that our four missing points-this strange power- is in that one thousandth of one per cent? Pierre,We've discovered a new element--an active element!
  瑪麗:假如有一種物質不是惰性,而是活性的,結果會怎么樣?敢不敢想相差的那四點——那四點能量——就在剩下的這十萬分之一物質里?
  皮埃爾,我們發現了一種新元素,一種活性元素!

  從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通俗不等于平淡,更不是低俗,而是在樸實之中見哲理。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正是通俗明白、雅俗共賞所追求的效果。
  然而,提倡譯制“通俗化”,恐怕在影視界頗遭非議。中外影視人士皆有否定譯制的必要性的。有的主張原文加字幕,有的則認為要看就是看原文的,這樣才能絕對“原汁原味”。連“譯”都成為不可能,那還容得了“通俗”?
  筆者則力主“通俗化”。影視作品不僅僅是藝術家的藝術。作為一種大眾傳播媒介,它自始至終都必須以普通大眾為服務宗旨。譯制的目的就在于使其成為不同文化間進行有效交流的橋梁。一部來自異國他鄉的優秀影視作品,如果因為文化的差異、語言的障礙,結果只能充當少數藝術家或者再包括一個以外語“過硬”為標志的文化程度較高的少數階層的奢侈品,而把千千萬萬的普通大眾拒之于門外,那么,這樣的藝術,終究是遺憾的藝術;同時,它與創作者所應有的初衷也是相背離的。
  李嵐清同志十分贊稱影片《居里夫人》的譯制水平。他對翻譯講,“你翻譯得很好。你感動了我,感動了導演,感動了演員,最后感動了廣大觀眾。另外還有個專業性問題。你能譯得通俗明白,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比如測量放射性能量那一段,鈾和釷包含在鈾礦里的時候,讀數是八,而分別測量后加起來只有四。這個差數在哪里? 這樣譯出來,人們很好理解!盵2]
  從改革開放的現實需要來看,中國正在昂首邁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嶄新時代,在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還要大力建設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為了使譯制片更為廣泛地走向千家萬戶,從而幫助廣大人民群眾在欣賞藝術的同時更好地了解世界,提倡譯制“通俗化”,力求雅俗共賞,其現實意義就不言而喻了。

  四、人物性格化原則

  文學作品大都以塑造人物性格為特征。文學翻譯的重要任務見于人物性格的再造。張友松先生談翻譯馬克·吐溫作品的體會時說,譯者必須細心揣摩原作中描繪的各色各樣的人物形象及其言談舉止,把自己溶化在作品的境界里,下筆時則力求使原著中的各種人物和自然景色活生生地呈現在讀者眼前,使讀者得到藝術的享受。[3]
  動人的故事由活生生的人物的一言一行構筑起來,人物性格越鮮明,故事就越感人。鮮明的性格賦予了故事生活的氣息,使每一幅畫面生動而逼真,留給觀眾難忘的印象。準確把握人物性格是保證譯制再創作實現生動傳神的關鍵。譯制者只有準確把握人物性格,才能在翻譯、配音的創作過程中做到“對號入座”,真正達到言如其人,觀眾聞其聲便知其人的藝術境界。人物性格化恐怕是機器譯制永遠無法勝任的。
  比如在美國影片《起錨》中,喬機智勇敢、快言快語,風趣幽默,而克勞倫斯則憨厚老實,說話推心置腹,誠懇真摯。熱情開朗的蘇珊言辭坦率而富有激情,而純樸善良的布魯克林姑娘則句句樸實、字字真誠。就連天真倔強的小唐納德也“出言不凡”,寥寥幾句,卻句句有棱角,使人聽后不能輕易拿他“當兒戲”。

  試對比下列對話原文和譯文的語言特色。(喬和蘇珊的對話)
  Joe:You're dressed up. You'll look like a million dollars. A girl like Sussy,I believe you'll kill him. Huh?
  喬:①你著裝起來,看上去就像一百萬美元。像蘇珊這樣的姑娘,我相信,你會殺了他。哈?
 、谀愦虬绾,一看就像是搖錢樹。噢,相信我,你會迷倒他的。哈?
  Joe:He wants somebody to think about,write to-you know to come home to.
  喬:①他想要個值得想念的,寫信的,你知道---值得回家找的人。
 、谒胝覀值得想念的,鴻雁傳情的--守在家里等待的。

  再比如,影片《居里夫人》中的人物性格十分鮮明。居里夫人,聰穎倔強,臉上閃著火焰,眼里充滿好奇和智慧,言語樸素而不平淡,鏗鏹有力卻不咄咄逼人;居里博士,溫和善良,熱情誠摯,精辟的話語里充滿了想像又富有哲理;老居里先生,豪爽耿直,說話直言快語,不給人一點情面;老居里夫人,慈祥厚道,是好心腸的賢妻良母;佩羅特教授,高瞻遠矚,寓意深刻,語重心長,正是他的一句教誨成了居里夫人乃至無數學子獻身科學的座右銘;只有短暫出場的大科學家開爾文男爵,一位善良而純樸的老人,純樸得像天真的孩童……正是這些活生生的不同性格賦予了故事生活的氣息,使每一幅畫面生動而逼真,留給觀眾難忘的印像。

  試對比下列原文與譯文中人物語言的性格特點:
  (居里夫人簡稱Marie-瑪麗;居里博士簡稱Pierre一皮埃爾)
  例1(在第458次實驗失敗后,皮埃爾欲勸瑪麗放棄。)
  Pierre:How much longer do you think you can drive yourself like this? And how much longer do you think I can stand by and watch you destroy yourself? The world has done without radium up to now. What does it matter if isn't isolated for another hundred years?
  皮埃爾:你這樣沒命地干還能堅持多久?我能永遠這樣陪著你,眼巴巴看著你毀了自己嗎?
  沒有鐳世界也存在到了現在。就算再過一百年還分離不出鐳,又有什么關系呢?
  Marie:I can't give it up. If it takes a hundred years it would be a pity. But I'm going to see how far I can go in my lifetime。
  瑪麗:我不能放棄。假如還需要一百年,那的確很遺憾。但我一定要看看,以我的畢生精力能不能完成。
  例2(醫生診斷瑪麗的燒傷有可能引發癌癥,皮埃爾萬分擔憂。)
  Marie:Oh,Pierre,can't you see how--how unimportant little things like this are compared with what it might mean? It might prevent great sicknesses——even deaths——Pierr……
  瑪麗:噢,皮埃爾。你不明白嗎? 比起它可能產生的作用來說,我這點燒傷算得了什么?它有可能治療疑難病,甚至絕癥。皮埃爾……
  例3(剛認識瑪麗時,皮埃爾對女人的觀點。)
  Pierre:Always the continual struggle against woman. When we wish to give all our thoughts to some work which estranges us from humanity, we always have to struggle against woman.
  皮埃爾:我們總是要不斷地抵抗女人,因為我們要集中精力搞研究,這是遠離塵世的事業。所以我們總是要和女人作斗爭。
  Pierre:Woman loves life for the living of it. In the world of abstract research, she's a danger and a distraction. She's the natural enemy of science.
  皮埃爾:女人的天性就是愛生活。在抽象研究的領域里,女人是干擾物,是危險品,女人是科學的天敵。
  Pierre:Women and science are incompatible. Women of genius are rare. No true scientist can have anything to do with women.
  皮埃爾:女人和科學水火不相容。女人很少有天才。真正的科學家跟女人沒什么緣分。
  例4(皮埃爾向瑪麗傾訴衷腸。)
  Pierre:……It's an excellent combination. I might compare it with the chemical formula NaCl,Sodium Chloride. It's a stable,necessary compound. So,if we marry on this basis,our marriage would always be the same, the temperature would be the same,the composition would be the same……
  皮埃爾:……你我是最完美的結合。拿一個化學式來打比方,比如氯化納,是一種穩定而必要的化合物。所以,如果我們按這種意義結婚,那么,我們的結合是牢固的,溫度保持不變,成分不會變化……

對比以上各例可以發現,原文中的人物語言帶著鮮明的性格特征,而譯文則以同樣的風格再塑了人物的鮮明性格?梢姡g追求人物個性化,就是要字斟句酌,力圖使其話語句句恰如其分。這是使譯文準確、生動的基本保證。
  準確把握人物性格對影視劇本的翻譯來說尤其重要,它是保證譯制再創作實現生動傳神的關鍵。正如張友松先生所說,“年齡、身份,習性和社會地位,文化水平等等各自不同的人物,各有其特征,他們的外貌、語言、舉動和表情,在譯文中都要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來,才算是真正地忠于原著,光在字面上死摳是不行的!盵4]
  總之,翻譯要整體把握人物性格、把握其語言特色,從而在譯文中努力再創這些人物性格,通過配音,最終實現不僅“形”似,而且“神”似,觀眾聞其聲便知其人的藝術效果。這就是言如其人,人物性格化的道理所在。
  五、情感化原則

  文學翻譯家把翻譯視為再創作,其原因之一在于譯者情感的投入。張君川先生說,不論小說還是劇本,都是詩,都是創作,首先必須愛之如命,甚至自己也有此創作欲望,拿它當自己的作品,才可下手翻譯,不然譯起來干巴巴的,失去詩意。藝術作品不是科學論文,要有豐富的思想感情與想像,譯作亦應如此,才能感人。如果沒有譯者思想感情的參與,所譯的作品就失去了靈魂。就以演劇打個比方:我們看劇本,腦中就生出舞臺形象,就等于再創造,即就觀眾、讀者來說,在看戲、看小說,也隨了演出及作者再創造。譯者又何嘗可以例外呢?[5]
  這就是“情感化”的原則,也就是說,翻譯要努力“進入角色”,設身處地,從人物內心深處把握領會其言語的確切含義,從而使譯文“言而由衷”,“有感而發”,具有真情實感。
  好的譯制片,觀眾為劇情所吸引,幾乎感覺不到是經過配譯而成的。這其中自然以譯文達到“真切感人”作為先決條件。如果翻譯只停留在文字的淺層上,沒有潛入其情感深層,那么,即使文字上說得過去,算得上“真實、通順”,甚至在字數、節奏等方面也無可挑剔,其結果也往往“貌合神離”,難以求得“神似”。

  試比較下列對話的兩種不同譯法(選自美國電視系列片《亡命追兇》中“目擊者”一集):(金布爾把撿到的錢包送還馬西婭,馬西婭很感動,于是她也幫了金布爾的忙。)
  Kimble:Why are you helping me?
  金布爾:為什么幫助我?
  Marcia:Don't get the wrong idea,Mr. Sanders. You returned my wallet. It had two weeks salary in it. To a working girl living dollar to dollar,1osing it could be a disaster.
  馬西婭:你可別想錯了,桑德斯先生。你送回我的錢包,里面有兩周的工資呢!
  ①對一個靠工資生活的打工女來說,丟掉它會是一場災難。
 、谖疫要靠這點薪水過日子,把它丟了,我會很慘的。
  (金布爾不得不繼續逃亡,臨別時,馬西婭戀戀不舍。)
  Marcia:Well,another farewell scene. Don't you hate them?
  馬西婭:①又一個離別的情景。你不討厭它們?
 、谶溃@是第二次分手。你討厭分手嗎?
  Kimble:1 don't like this one.
  金布爾:①我不喜歡這個。
 、谖矣憛掃@一次。
  Marcia:I can't coax you to stay. I'm shameless.
  馬西婭:①我不能把你留住。我真不害臊。
 、谖也粫炝羧。我真不害臊。
  Kimble: I'm not that man.
  金布爾:①我不是那個人。
 、谖也恢档。
  Marcia:He must be somewhere……Whatever you're running from——or searching for good 1uck.
  馬西婭:①他一定在某個地方……不管你是為何而逃跑——或者尋找什么——祝你好運。
  ②是我沒福氣……不管你從哪兒來,或到哪兒去——祝你好運。

  在上幾列中,顯然第二種譯法更能表達人物的內心情感,比之第一種更有“戲”,更“傳神”,更感人。所以說翻譯不能只作“表面文章”,或者做文字游戲。那樣的譯文往往干枯乏味,很難準確傳遞人物言辭間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因而很難具有感人至深的魅力。
  筆者認為,對影視劇腳本的翻譯來說,“情感化”的原則,既是譯者在創作過程中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下筆時錘煉文字、決定取舍的衡量尺度,同時也是鑒賞翻譯水平的重要標準。影片《居里夫人》的感人魅力,不僅在于它贊頌了做為偉大科學家的無私獻身精神,而且還在于它嘔歌了做為平凡人的真實情感。準確自然地傳遞原作所蘊含的每一份感情,實為翻譯的天職,這就是情感化原則的核心所在。
  一位翻譯家曾說,翻譯是寂寞的行當。要論工作條件,一個角落放一張桌子足矣。然而翻譯家卻并不孤獨,因為他總是在跟人家對話,跟作者對話,跟各個不同的人物對話,直至跟每一位觀眾(讀者)對話。對影視劇腳本的翻譯來說,這種對話更生動、更形象、更直觀。在翻譯的腦海里有一個大千世界,時而翻滾著驚心動魄的巨幅畫卷,時而流淌著催人淚下的綿綿情絲。然而由于文化間的差異,“表面文章”往往很難傳達那些細微而珍貴的真情實感。所以,翻譯必須設身處地,進入人物內心深處,與之息息相通,從而思其所思,感其所感,進而言其所欲言。筆者在譯《居里夫人》時近乎忘我,每遇動人之處往往情不自禁,隨人物一同掉淚,由此深感情感化語言譯制的靈魂。

  試體會下列原文與譯文中人物語言的情感成分:
  例1(瑪麗愉快地接受皮埃爾的求婚。)
  Marie:I can imagine no respect or friendship greater than l have for you mow. I can imagine no future so full of promise the one you offer.
  瑪麗:我想像不出還有什么能比得上我對你的尊敬和友誼。我想像不出什么樣的未來能比你為我所描繪的更光明。
  例2(新婚蜜月,瑪麗滿懷幸福。)
  Marie:I wouldn't even know how to start, Pierre. I wouldn't know what to do. I'm very glad we're married to each other,Pierre.
  瑪麗:沒有你,我甚至不知到從何人手。我不知到該怎么做。我真高興,我們有這樣的緣分,皮埃爾。
  例3(鐳的偉大發現里凝聚著愛的無私奉獻,旣悓ζぐ栆黄钋。)
  Marie:Because I'm so proud of you. I'm so proud that sometimes I think I'll burst. You're a very great man,Pierre. Not the way the word means,but just you,your kindness,your gentleness,and your wisdom. I love you,Pierre,so deeply. I never dreamed that .I'm so thankful,Pierre. That's what I wanted to tell you. That's what l hope you've always known.
  瑪麗:我為你感到驕傲,有時驕傲得簡直控制不住。你是一個偉大的人,皮埃爾,不是一般意義的偉大,我是指你的善良,你的溫和文雅,你的智慧。我愛你,而且這么深。以前我沒注意我對你這么感激。我想說的就是這些。我希望你永遠知道。
  例4(在瑪麗的眼里,皮埃爾完美無缺。)
  Pierre:Perhaps one day I'll get a new dress suit. You know,I've had mine since I got my doctor's degree. Looks bad on me,doesn't it?
  皮埃爾:也許我該做一套新禮服穿。我這套是我獲得博士學位時做的。很難看了,對吧?
  Marie: No, Pierre! No! You look very handsome in anything.
  瑪麗:不,皮埃爾! 不!你穿什么都非常英俊。
  例5(五千多次實驗之后居里夫婦誤認為徹底失敗,面對這一沉痛打擊,皮埃爾借女兒纏著要媽媽講故事之機,編講了一個寓意深長的美好神話——美麗的公主和孤獨的男士相愛,他們為造福人類共同探尋一件藏在神石里的珍寶。)
  Pierre:One day……So, they worked very hard for a long,long time to try and secure the treasure from the stone——but they grew very tired,and at last, they knew that they would never be able to free the treasure from the enchantment of the stone. But they weren't sad about it, because they knew that no matter how many disappointments they had,they would always go on together having the courage to take many disappointments,because they were together. And they lived happily
ever after.
  皮埃爾:有一天……于是,他們苦干了好長好長時間,千方百計想把財寶從石頭中取出來。他們非常疲勞。最后,他們發現他們永遠不可能從那塊神石中把財寶取出來。但他們并不難過,因為他們知道不管他們經歷過多少次失望,他們將永遠并肩前進。他們有勇氣經受失望的打擊,因為他們在一起。從此,他們生活得非常幸福。
  例6(皮埃爾為瑪麗挑選耳飾,向店主介紹她的有關特征。)
  Pierre:And her hair is sort of gold,you know. Yes. And her eyes are grey——very calm and grey,and her coloring is very——very lovely,sort of——smooth skin,and nice delicate coloring and uh——well,I——I don't know whether it would be of any help to you, but l believe the lady is quite beautiful.
  皮埃爾:呃,她的頭發有一點金黃。
  是的。眼睛是淡藍,淡藍色,很寧靜。她的膚色非常漂亮,非常漂亮,非常細嫩,而且非常光滑,呃,還有我,呃,我不知道對你有沒有什么幫助,我,呃,我覺得這位女士非常漂亮。[6]

  從以上各例中可以看出,居里夫婦的話語中沒有海誓山盟更沒有打情罵俏,然而就在這自然樸實的字里行間卻洋溢著他們彼此深深的愛,那種人世間最真摯、最熾熱、最崇高的愛。細細體味以上原文與譯文的感情色彩可以發現,充滿真情實感的語言是自然的、由衷的,是有感而發、發自內心的,往往并不是翻譯刻意雕琢所能為之。要達到這一境界,翻譯必須與人物進行感情溝通、成為情感知音。翻譯就是以忘我的感情投入實現譯文言而由衷、真實感人的藝術追求。張友松先生說,文學翻譯工作者也像作家一樣,需要運用形象思維,不可把翻譯工作當作單純的文字轉移工作,譯者如果只有筆桿子的活動,而沒有心靈的活動,不把思想情感調動起來,那就傳達不出作者的風格和原著的神韻,會糟蹋名著,貽誤讀者。[7]
  總之,情感投入是影視譯制的一條基本原則。影視譯制的過程首先是欣賞,譯制者須投入情感和想象,方能心領神會,進入原作意境,如果報以冷漠,那就很難為之感染、與之共鳴,談不上真正理解。表達的過程更須調動情感、發揮想像,以道出真情,說出實話,最終實現傳達神韻的境界。

  結語

  總結以上五個方面,“口語化”要求譯文具有生活氣息、使對話像“話”;“人物性格化”要求言如其人,使話語帶著人物個性;“情感化”要求語出有情,使言語真實感人;“口型化”是對譯文在形式、結構等方面的嚴格規定;而“通俗化”則是在翻譯已經承擔的多重使命中又賦之予一個為觀眾著想的新內容。這五個方面可以說是影視劇腳本翻譯最主要的特征,也是翻譯在創作中所必須遵循的最基本原則。五個方面相輔相承,共同作用,翻譯時不能有所偏廢、顧此失彼。這是做好影視劇腳本翻譯的基本保證,也是影視劇腳本翻譯完成藝術再創造的基本審美追求。
  影視文學的國際傳播受到語言文化因素的嚴重制約。單是語言的障礙就使傳播的有效性大打折扣,甚至使傳播成為不可能。因此,影視文學譯制是中外影視文學交流的關鍵環節,在技術和藝術兩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因而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目前,國內譯制人才匱乏,譯制市場混亂,低劣譯制品充斥市場。所以,加強譯制工作,加強譯制理論研究,對于提高譯制質量、促進中外影視文學的有效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注釋:
  [1] 張君川:我的文藝翻譯》,載于巴金等著《當代文學翻譯百家談》,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第443頁。
  [2] 參見麻爭旗: 《新制譯制片<居里夫人>之翻譯及其藝術品格》,載于《現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1998, 第6期, 第59頁[編者按]。
  [3] 張友松:《文學翻譯漫談》載于巴金等著《當代文學翻譯百家談》,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第432頁至433頁。
  [4] 張友松同上。
  [5] 張君川同[1]。
  [6] 參見張子揚主編《譯制片劇本精選》,作家出版社,1998年,第543-596頁。
  [7] 張友松同[3]。

  主要參考書目:
  馬祖毅,1998,《中國翻譯簡史》,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王克非,1997,《翻譯文化史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劉宓慶,1999,《當代翻譯理論》,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郭建中,1999, 《文化與翻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王秉欽,1995, 《文化翻譯學》,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巴金等,1989,《當代文學翻譯百家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子揚,1998,《譯制片劇本精選》,北京:作家出版社。
  劉重德,1991,《文學翻譯十講》,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姜治文等,1999,《翻譯批評論》,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
  鄧炎昌等,1989,《語言與文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Seymour, R. K. and C. C. Liu. (edu.) 1994.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Bridging East and West.   Hawaii: University of Hawaii.
  Hatim, Basil, Ian Mason. 1997. The translator as Communicator. London and New York: Toutlege.  Nida, Eugene A. 1993.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4536183請聲明出處2正2方2翻2譯2網.9953883
 
[ HomePage | Download | Categories | About Us | 鎮江翻譯網 ]

歡迎訪問
Copyright@2008-2009 fy1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蘇ICP備05048654號
ZJFANYI INDEX AUTOMATIC GENERATING SYSTEM 0.1 :: Template form Ctex.org :: Powered by Cheney, 2009
Page was generated in 0.0669 seconds